在共同經濟挑戰下深化中日韓合作——第十二屆中日韓合作對話在日本東京召開
2025年8月22日,由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JEF)、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CIRD)、韓國東亞財團(EAF)主辦,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特別支持的第十二屆中日韓合作對話在日本東京召開。此次對話以“在共同經濟挑戰下深化中日韓合作”為主題,三國學者圍繞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氣候變化與能源技術領域的中日韓合作、旅游振興中的中日韓合作機遇等共同關注開展交流對話。
在開幕式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教授發表“中日韓自貿協定:共同挑戰下的最大選項”的致辭演講。遲福林教授指出,中日韓自貿協定是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最大選項,是推動RCEP區域合作的最大選項,是適應現實需求的最大選項。關鍵是立足RCEP、用好RCEP,在RCEP框架下盡快達成中日韓自貿協定。遲福林教授建議,盡快達成高于RCEP的中日韓自貿安排,加快推進三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加強三國間工作機制安排,建議年內召開中日韓政府領導人峰會,充分發揮三國智庫作用。
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主席豐田正和指出,當前全球呈現出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中日韓深化合作越發重要,三國有望推動亞洲增長并引領全球發展。韓國東亞財團主席金星煥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比以往更加復雜且難以預測的挑戰。中日韓三國從東亞區域層面努力強化規則基礎上的自由貿易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指出,當前世界正面臨冷戰結束以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中日韓三國必須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充滿挑戰的全球貿易環境。需要升級和推進RCEP,加快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
日本經濟產業省通商政策局審議官田中一成指出,當前,世界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動浪潮。尤為重要的是中日韓三國加強溝通交流,分享對當前形勢的看法,開展深入分析,共同探討可行的務實行動。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郭強指出,三國需要加強區域及多邊框架下的合作,盡快恢復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不斷充實豐富三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內涵,廣泛拓展“中日韓+X”模式。韓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鄭京祿指出,世界對中日韓三國在解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寄予厚望,推動RCEP將有助于鞏固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秩序。日本慶應大學名譽教授吉野直行建議,中日韓三國應攜手合作,在數據測量、政策設計和制度創新上共同探索,建立一個更加透明、高效且可執行的區域減排機制。
會議第一環節圍繞“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美國政策的影響”開展討論。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專務理事原崗直幸主持該環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國際事務局局長森田清隆指出,RCEP在強化供應鏈韌性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為進一步發揮RCEP的作用,應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步伐。韓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安忠榮指出,在“特朗普回合”與碎片化沖擊下,東亞應當維護WTO核心原則,需要強化現有區域合作架構,中日韓三國需要增強RCEP、CPTPP兩大FTA協調;應重啟中日韓FTA談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指出,區域經濟活力的來源主要是供應鏈,以規則為基礎的RCEP進展在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當前,特朗普的單邊做法分裂了東亞區域一體化框架,RCEP成員被迫接受不同的規則,并嚴重沖擊RCEP原產地規則。為此,需要捍衛由東亞國家制定的規則,特別是RCEP原產地規則;需要盡早發出東亞經濟合作倡議和承諾。
日本長崎大學副教授平見健太指出,在中長期層面,有必要推動RCEP規則升級、擴大成員國范圍,加快中日韓FTA談判;在短期層面,可以在貿易救濟措施等方面加強合作。如果中日韓三國能在這方面加強協調,將是應對共同挑戰的有效舉措。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鄭衡坤指出,東亞若能構建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合作機制,不僅能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獲得制度性地位,還能在未來維持一定的主導權。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趙晉平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對中日韓區域合作帶來比較大的影響。中日韓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受害方,同時不要再做加害法,在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傷害之后,不要把貿易保護主義再加害給其他經濟體。
會議第二環節圍繞“氣候變化與能源技術領域的中日韓合作”開展討論。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郭延軍主持該環節。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主任土井直子指出,無論是推動化石燃料向非化石能源轉型、提高利用效率,還是在需求側實現高效化,三國合作潛力非常大。《氣候科技時代》《能源商業》作者文承熙建議,從歐美主導的法規轉向中日韓集團主導的政策,構建成長與領導力的聯盟,積極實施氣候融資和綠色融資,建立三國碳市場。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際3E研究院院長周瑋生建議打造東亞低碳共同體,推進中日韓友好城市在經濟社會環境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推進中日韓零碳校園聯盟建設,加強三國社會和文化的聯結。
日本地球環境產業技術研究所系統分析研究組高級研究員長島美由紀指出,碳排放交易體系、亞洲的自愿性碳市場,以及能源技術合作,這三大支柱是相互高度依賴的。NH-Amundi資產管理公司ESG研究團隊負責人崔勇煥指出,未來中日韓需要在自愿碳市場、碳信用驗證、高質量減排技術開發等方面加強合作,分享最佳實踐,共同推動區域碳市場的健康發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指出,中日韓能源合作需求與空間巨大,需要加快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RCEP區域能源供給與能源轉型的互補性不斷增強,同時仍需充分利用RCEP條款;要以能源合作為切入口,中日韓攜手推進RCEP升級。
會議第三環節以“旅游振興中的中日韓合作機遇”為主題,開展三國青年的對話。韓國國立外交院榮譽教授金泰煥主持該單元。
東洋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觀光學碩士項目學生濱崎美穗指出,推進中日韓旅游合作,一是改善旅游地的交通可達性,解決交通可達性問題;二是優化周游線路;三是縮短心理距離。東亞基金會Global Asia項目研究員姜敏宰建議,要充分利用旅游類視頻增進三國民間交流。比如,三國國家旅游局與地方政府共同為創作者提供當地采訪與體驗的配對服務;支持多語言字幕制作。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執行院長郭達建議,把構建“中日韓旅游經濟合作圈”作為中日韓自貿談判的突破口。推動政策協同,加快市場監管標準對接、人才資格互認、服務產品設計與銷售合作等,充分發揮青年作用。